超高智商、有仇必报、社交满级,剧本都不敢这么写,鸦哥却敢这么演
看标题点进来的你,一定对霸气侧漏的鸦哥充满了好奇,不过,今天的故事要从我和喜鹊的恩怨讲起。
喜鹊报喜?它干的坏事一点不少!
十年前的冬天,我坐火车到北京。华北平原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阴沉的天空,二是随处可见的树枝垒成的大鸟窝——无论是郊外还是城区,隔不远就能见到一两个,有的还是多层建筑,在光秃秃的大树上十分显眼。这些鸟窝的拥有者便是传说中能报喜的、会在七夕为牛郎织女搭桥的喜鹊。
喜鹊,看起来倒挺像正经鸟(图片来源:Veer图库)
后来在北京上学,和喜鹊打交道就多了起来。
有一只喜鹊经常在大清早来我们阳台练嗓子,有时候却又发出一长串低低的、柔和的、叽里咕噜的声音,像是自言自语。当然它更擅长搞破坏,例如凿烂并吃掉室友从家里带来的一箱苹果,或者在养乌龟的水里畅快洗澡、留下一盆漂满白色羽粉的脏水。
后来喜鹊看我们好欺负,愈发变本加厉。
给乌龟准备的一盆小泥鳅,愣是让它给吃完了——只要听到duang~duang~duang~的响声,就知道是喜鹊来抓泥鳅了,它那结实的大嘴猛地敲向盆底,这世上就少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泥鳅。等人打开阳台门,喜鹊早叼着泥鳅飞远了。
喜鹊还会在花盆里挖坑藏食物,一般是小块的馒头或面包,同时它会把好不容易长出新根的植物揪出来扔下楼。那时候,多肉还挺贵,有的稀罕品种一片叶子就要十几块,我只能哼哧哼哧跑下楼捡回来,如果能找到的话。
喜鹊藏在花盆的猫粮(图片来源:无影兔摄)
再后来,喜鹊叼走了一只特别可爱的小地图龟,啊,忍不了了!我们之间可有可无的友谊到此结束,从此只要喜鹊来阳台,我就出去赶,一秒钟都不耽搁的那种,气死了气死了!
喜鹊干的坏事可远不止这些,我亲眼看到过它们追杀刚离巢的小麻雀,在草地上将山斑鸠雏鸟开膛破肚,甚至连亲戚灰喜鹊的宝宝也不放过。此外,喜鹊还追打红角鸮(一种小猫头鹰)致其撞玻璃受伤。
除了欺负弱小,喜鹊面对强大的敌人也丝毫不怂——组团打猛禽,管你大中小;骚扰食肉兽,偷吃几口肉。喜欢看自然纪录片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雪山之王”雪豹进食的时候,旁边时常会有一两只喜鹊大摇大摆地来回晃悠,时不时啄几口肉吃,气得雪豹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
这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报喜鸟的所作所为?可拉倒吧,是时候揭露喜鹊的真面目了,原来它们也是战力超强的鸦科大佬中的一员,和乌鸦是一伙的,都是“黑社会”!
乌鸦逗兽,祖传艺能
鸦科,鸟类高智商天团
不光是喜鹊,鸦科大佬大都喜欢恃强凌弱、组团闹事。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网络的普及,鸦科大佬的高智商也逐渐为大众所熟知。鸦科被认为是动物中较为聪明的类群,智力水平和非人灵长类相当,自然也是最聪明的鸟类代表。
鸦科鸟类共有23属128种,除了我们熟知的喜鹊和乌鸦,还有星鸦、松鸦、寒鸦等。
2008年的科学研究中,欧亚喜鹊(Pica Pica)成功通过了镜子测试,这表明喜鹊是第一个被证实有自我意识的非灵长类物种。人们在喜鹊看不到的喉部做了特殊颜色标记,然后放置一面镜子,喜鹊会对着镜子反复清理标记部位——这说明喜鹊是一种聪明的鸟,聪明到能够意识到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而绝大多数动物只会把镜子中的影像当做是同类,甚至会和镜子中的敌人大战一场。
喜鹊对着镜子清理标记位置(Prior et al., 2008)
很多鸦科鸟类有储存食物的习惯,星鸦就是这方面的大师。秋天的时候,北美星鸦会采集松子暂存在喉囊中(平均每次能装下92.7颗种子),然后分散储存在森林的各处,如树洞、石缝、树桩、地下。冬天来临前,每一只星鸦可能会有5000到20000个种子埋藏点。这些食物决定着它们能否度过高海拔山区的寒冬。令人吃惊的是,星鸦有着超强的长期记忆能力,能精确记住如此多的藏宝点长达一年之久。这一点即使是智人也做不到,不信你试试。
而新喀鸦,更是从大佬云集的鸦科中脱颖而出,吸引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这种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屿)的乌鸦,甚至会制作、使用、并保管工具。自然情况下,它们会折断树枝上的小枝制作简易的钩子,来钩出朽木中的肥美昆虫;而在实验室中,新喀鸦会利用科学家提供的铁丝制作弯钩取出食物。更令人惊叹的是,新喀鸦在重现“乌鸦喝水”的实验中,能区分密度低的物块(不能下沉使水位上升)和密度高的物块,成功喝到水。更多的实验表明,它们还会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新喀鸦还能利用镜子找到隐藏的食物,表明它们能理解镜面如何反映物体的真实空间位置。
使用工具吃到肉(图片来源:见水印)
科学研究还表明,渡鸦、寒鸦和新喀鸦在智力测试中的表现和黑猩猩相当,分别获得100分、97分和92分(黑猩猩100分)。
惊叹送给社会鸦
除了高智商,鸦科鸟类还有着发达的社会网络结构,能够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传递新知识,甚至形成自己的文化。
十几年前,日本东京的一所驾校附近有只乌鸦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利用汽车吃到坚果。具体做法是,将坚果扔到人行道上,等汽车碾碎坚果外壳后,在安全的绿灯期间轻松享用美味。很快,附近的乌鸦都学会了这个技能,纷纷在人行道上探头探脑。这说明,乌鸦可以通过学习传递新知识。
乌鸦利用汽车吃到坚果(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乌鸦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也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效,而且它们还特记仇。
美国的校园中进行了一项研究,由戴着面具的人抓捕乌鸦,再给乌鸦戴上标签放归。这些被抓过的乌鸦从此只要在校园里遇到戴面具的人就不停吵闹谩骂,甚至会俯冲攻击,哪怕面具人什么也不做。而且那些从没被抓过的乌鸦也会攻击戴面具的人,很可能这些面具人干的坏事早就在乌鸦群中传开了。这种攻击行为甚至会持续十多年,即使那些被抓过的乌鸦早已不在鸟世。
这个研究说明乌鸦可以将抽象的信息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同类,并且这种信息可以世代传承,这不就是文化嘛。也就是说,乌鸦可能是罕见的有自己的文化的动物。
在一些大城市例如北京,每年冬天会有大群的小嘴乌鸦聚集在特定的地方过夜,于是就有了诸如“天屎路”、“禽粪路”的地名。这些乌鸦夏天会分散到周边山区或北方繁殖,只有冬天才会聚集在城区。在冬天,它们白天会飞到城郊觅食,夜晚又飞回城区的夜栖地休息。到底是什么吸引着它们在城区过夜呢?
有说法认为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夜里温度比郊区高,而且城区能避开野外的众多捕食者;也有说法认为,这些乌鸦聚居地在历史上可能是坟场,人们献祭的贡品等吸引了乌鸦前来觅食,久而久之就越聚越多。至于真正的原因,目前学界也无定论。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如今虽然时移世易,乌鸦的文化却代代相传,它们通过交流学习得知城里舒服、安全,于是年年来此;再或者简单点,它们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默默遵循祖辈的传统罢了。
北京城区冬天的乌鸦主要集中在公主坟附近,有上万只
(图片来源:《森林与人类——京城乌鸦》)
对渡鸦的研究则表明,它们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甚至还会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故意破坏单身同类的相亲约会。渡鸦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鸦科鸟类,它们的配偶关系稳定、夫妻会合作谋生,因此成对的渡鸦在群体中社会地位最高,相应地也会享有最好的资源。但如果成对的渡鸦多了,竞争就会更激烈。因此已配对的上层渡鸦会想办法拆散可能的姻缘,包括但不限于武力攻击正在约会的单身渡鸦、或者干脆站在它们之间当电灯泡。当单身渡鸦配对后,它们也会加入到拆散姻缘的队伍中,真是泯灭鸦性、丧尽天良。
当你凝视这种鸟时,它也会凝视你
不得不说,鸦科鸟类真的太有趣了,并且它们依然有太多未知有待探索和研究。如果简单地认为乌鸦不吉利、喜鹊会报喜,那真是太浪费大脑了。有机会的话可以试着和一只鸦科鸟类对视,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在打量着你。鸦科的目光中透露着独有的狡黠和智慧。
本文开头那只常来阳台做客的喜鹊,其实只有一条健康的腿,这也是我们宽纵它的原因。后来还曾在其它地方见过它,依旧是羽色发亮、目光敏锐、叫声嘹亮。但终究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再往后就没见到了。
参考链接:
[1] Prior H, Schwarz A, O Güntürkün. Mirror-induced behavior in the magpie (pica pica): Evidence of self-recognition. 2016.
[2]Kabadayi C, Taylor L A , Von Bayern A M P, et al. Ravens, New Caledonian crows and jackdaws parallel great apes in motor self-regulation despite smaller brains[J].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16, 3(4):2140-2148.
[3]Hunt G. R. Tool use by the New Caledonian crow Corvus moneduloides to obtain Cerambycidae from dead wood. Emu-Austral Ornithology, 2000, 100(2): 109-114.
[4]Weir A.A. S., Chappell J., Kacelnik A. Shaping of hooks in New Caledonian crows. Science, 2002, 297(5583): 981-981.
[5]Jelbert S. A., Taylor A.H., Cheke L. G., et al. Using the Aesop's Fable paradigm to investigate causal understanding of water displacement by New Caledonian crows. PloS one, 2014, 9(3): e92895.
[6]Massen, Jorg JM, et al. Ravens Intervene in Others’ Bonding Attempts. Current Biology,2014.
[7]《森林与人类——京城乌鸦》王宁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